avatar-img

《社運心理學》

1公開內容
35私密內容

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. Lo團隊,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,將社運的發展、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、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、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,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。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,以不同的立場、形式投身社運,從而跳出固有框框,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。

全部內容
免費與付費
最新發佈優先
付費限定
歷年以來的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結果顯示,港人以多元身份自居,分別是「中國人」、「香港人」、「中國的香港人」、「香港的中國人」及「混合身份」。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,香港人認同自己作為「中國人」身份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,隨後幾年又因政治事件及社會輿論等原因下滑至大約百分之二十三(數據截至二零一九年六月)
Thumbnail
付費限定
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以生理、安全、愛與歸屬感、自尊及自我實現來描述人類有不同層次的需求,透過馬斯洛需求理論,我們可在個人層面上分析人類行為動機(motives),加強了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在社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取態。
Thumbnail
付費限定
一場政治運動中,社會各界必定會在示威者激烈行為上爭議不斷。由初階的佔路、設路障,到衝擊政府大樓及擲汽油彈,這些非法行為背後,都旨在逼令政府回應民意。有人認為,這些手段強調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,渴望能喚醒大眾對何謂真正法治精神的重視;亦有人認為,這些行為只帶來破壞,浪費人力及公帑處理善後工作。
Thumbnail
付費限定
研究顯示,人格特質與不同的政治行為相關,足以影響人們對投票、政黨、參與及討論社運的取態,以及平常對大眾利益的關注。
Thumbnail
付費限定
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,接受過更多教育的人,會有較強烈的政治興趣和較高的政治參與程度(例如參加選舉、投票等)。教育也能影響政治觀點,它與自由主義(liberal opinions)呈正相關,因此較高學歷的人,會傾向關注人權議題。
Thumbnail